坚守阵地,创新发展

2019-03-11 10:16:26   来源:    点击:

       《收获》创刊于1957年7月,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型纯文学期刊,由巴金和靳以主编。《收获》自创刊开始,秉承五四新文学的传统,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收获》已蜚声文坛,《创业史》、《茶馆》、《山乡巨变》、《野火春风斗古城》、《林则徐》、《上海的早晨》等当代文学史上人们耳熟能详、不可忽视的许多作品,都是从《收获》走向读者。
       改革开放以后,《收获》率先突破禁锢,发表一系列关注现实、思考重大社会问题的有分量的作品,如《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祸起萧墙》等。一批著名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最重要的作品均与《收获》结缘,谌容的《人到中年》,路遥的《人生》,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啊》和后来的《三寸金莲》,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贾平凹的《浮躁》,王安忆、张抗抗、张辛欣、王小鹰等人,从走进《收获》开始为文坛关注。现已成为文坛中坚力量的著名作家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孙甘露等人,也是先在《收获》上亮相,然后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所以有人说,《收获》是作家们成名的阶梯,是海内外了解中国文坛发展态势的一个窗口,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
     《收获》发表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也为《收获》赢得了广泛声誉。《人到中年》曾引起中年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人生》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一场人生价值大讨论,《妻妾成群》被改编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动物凶猛》被改编为《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作品都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赢得了众多的奖项。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出版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学期刊更是首当其冲,日渐陷入边缘化的困境,全国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生存唯艰,《收获》也和其他文学刊物一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大部分文学刊物走的是这样两条路子:一是改变办刊宗旨,甚至改掉刊名,变成文化娱乐或生活时尚方面的刊物,以图生存下去;二是保持老样子,不考虑发行量和读者,依靠政府补贴来办刊。
    《收获》是差额拨款单位,有相当大的经营压力,但《收获》始终坚守在纯文学的阵地,以独特的艺术品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收获》绝不盲目跟风,而是稳住阵脚,冷静应对。《收获》顶住了压力,坚守住了阵地,一方面是繁荣文学创作,推出最优秀的作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品质和质量的自信,如果轻易跟着市场改变,势必失去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所以,《收获》始终以作品的质量说话,绝不改变办刊宗旨,甚至连当年巴金定下的不在刊物上做广告这样的规定也严格执行,这条坚守的道路虽然艰难,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尊敬,因而也使《收获》拥有了相当稳定的读者群。
        应该说,《收获》所作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期刊的领头羊。
        无论是刊物的质量还是发行量,这些年都在同行业里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连续两届荣获国家政府奖,就是对《收获》最好的肯定和褒奖。所以,《收获》是文学读者的最爱,也是作家、专家们的最爱。冰心老人称《收获》是“心中的红玫瑰”,冯亦代先生说《收获》是“今日中国最具水准的一本文学杂志”。王安忆说《收获》“始终呈现出年轻的面貌。……其实,这也就是它的创始者巴金先生的性格”。
        在坚守文学阵地,保持高品质、高质量的同时,《收获》也在办刊上不断探索新路,创新发展。本来,作为纯文学刊物,《收获》与全国的同类刊物在内容编排上是基本一样的,无非就是短篇、中篇、长篇和散文等,很难花样翻新。但《收获》还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路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风格。
      《收获》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打造精品专栏上。这些精品专栏已成为《收获》的品牌,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
       专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人文情怀,使《收获》具有厚重的文化品质。
      《收获》的专栏有着独特的定位,具有历史感和人文情怀,是依据《收获》的优势精心打造的。比如“人生采访”、“河汉遥寄”等,集中展示了一批文学大师和著名老作家的沧桑人生,有非常宝贵的文史价值,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沧桑看云”、“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是历史的回眸,让文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封面中国”“生活在别处”“一个人的电影”“明亮的星”等则是地域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都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
        二是拓展文学空间,使《收获》具有全方位的视角。
      《收获》这几年新开的专栏,像“八十年代”、“亲历历史”“田野档案”“一个人的电影”等,已不完全是文学的范畴,而拓展到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以人文大视野来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具有代表性的专栏有李辉的“封面中国”、陆健东的“世纪流云”、阿城的“好说歹说”等。李辉的“封面中国”以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人为着眼点,剖析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幻,揭示了美国人看中国的新视角下的历史境况,同时,也揭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现代史和当代史的隐秘,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专栏还有“一个人的电影”,以文学的角度去做华人著名电影导演的访谈,有很强的现实感,又注重导演本人与其导演的作品的关系,在众多的专业电影报刊里独树一帜,广受好评。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人的电影”已成为影视界最具影响力的金牌专栏。
 
 
                                      《收获》文学杂志社
                                      2018年12月28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编辑使命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