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切实推动新闻报刊改革创新

2011-12-12 15:39: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11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主办的“文化发展与传媒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
  下面是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发言全文: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与大家就如何推动文化发展与传媒创新进行交流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参加论坛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问候。
  下面,我结合学习贯彻《决定》及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工作,谈三方面内容。
  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作了重点部署,明确提出了各项任务。
  第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创办了数量众多的国有文化单位,它们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落后的体制机制使很多单位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让其焕发青春活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就是在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从经营性文化单位看,加快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的流通同市场接轨,要靠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所以,必须把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文化行政体制管理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重视国有文化无形资产和数字产权的管理。要继续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强化监管,维护文化生产、经营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保护文化环境。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落实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和主管主办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第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二、当前我国报刊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
  新闻报刊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传播科学理论、传承优秀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我国新闻报刊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产业发展看,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产业调查统计,2005年至2009年,产业增加值报纸年均增长2.15%,期刊年均增长18.13%。2010年, 全国共出版报纸1939种,总印数452.1亿份,比2009年增长3.0%,实现总产出734.9亿元;共出版期刊9884种,总印数32.2亿册,比上年增长2.0%;实现总产出156.5亿元。
  从产业集中度看,2010年,经批准的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各类新闻出版集团共有120家,其中出版集团31家、报刊集团47家、发行集团29家、印刷集团13家,拥有资产总额3234.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5.8亿元。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和发行集团拥有的资产总额和实现的营业收入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为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从报刊资源集中度看,报刊业以党报、都市报刊为主体整合资源而组建大型新闻传媒集团日益显现出市场竞争的优势。今后我国报刊产业要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亟待培育大型新闻传媒集团,引领产业发展、增强新闻传播能力。
  我国报刊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从体制上看,全国共有报刊11833种,涉及法人出版单位4591家,除小部分是肩负党和国家重要宣传使命的时政报刊,绝大多数是非时政类报刊,很多不具备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且存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报刊出版业的发展。第二,从技术上看,博客、播客、微博、视频分享、社交网络、3G网络等新技术、新业务呈现裂变式发展,对传统报刊业形成巨大冲击。第三,从国际竞争看,我国报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强,在国际上没有多少影响力。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的年营业收入是200亿欧元,默多克新闻集团年收入210亿美元。中国国内报刊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很弱,资产和年销售双超百亿的报刊业集团还没有,我们国内的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第四,从满足市场需求看,我国报刊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报刊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到2020年,我国报刊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实现全国年人均消费期刊3.2册,年每千人拥有日报130份以上。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期刊2册多,年每千人拥有日报不足100份,还有不小的差距,急需加快改革,加速发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量。
  三、深化报刊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报刊资源和结构
  今年年初,中央强调,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落实已有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取得新的成就。新闻出版总署正按中央要求开展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总的时限要求是,在2012年9月底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具体实施上,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首批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在8月底前报送改革方案,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这次报刊改革和去年年底全面完成的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不同,困难更大。从微观上看,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很大、类型多样、情况各异、结构复杂,不像图书出版单位那样规整。因此,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要根据报刊出版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分期分批进行。其中,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各类企业法人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要先行转企改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先行转企改制。现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单独转企改制,区别不同情况,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予以撤销。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只是文化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从推进转企改制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还要作出更多努力,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一是要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新闻出版企业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和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出版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明确所有者、经营者各自职责,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切实提高新闻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继续打造新闻出版骨干传媒企业。要打破传统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配置出版资源的局面,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出版资源由纵向配置转向横向配置。三是继续促进新闻出版企业加速与科技的融合。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推动企业提高应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手段的能力,加快新媒体、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新闻出版传播能力。四是继续推动新闻出版单位强化内部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将就推动出版企业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出版导向管理、探索建立企业工薪制度、资产收益制度、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激励机制等问题,出台规范性文件,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内在活力。
  同志们,进一步深化报刊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产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出版单位等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改革,用强有力的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的蓝图变成现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在“第八
下一篇:稳中求进切实搞好报刊出版和管理各项工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在上海报刊管理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