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以内容建设为统领推动期刊业改革发展
2011-01-23 15:54: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此,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与会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问候,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迎接“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借此机会,在这里同来自期刊界的朋友们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共同探讨期刊业改革发展的问题。
一、“十一五”期间期刊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回顾
(一)期刊业的改革与发展状况
1.改革有了新进展
一是期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69家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单位。绝大多数社属期刊已经随着出版社的改革,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为报刊分类改革工作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二是在管理上更加严谨科学。“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以依法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改进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为业界的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营造报刊业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在数字化出版探索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不断通过调整和制定政策,积极推动和规范我国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连续几年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我国的互联网期刊收入由2006年的4亿元,增长到了目前的6亿元。
2.发展有了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业始终处于上升发展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期刊业的定价总金额是202亿多元,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亿多元增长了近33%;总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21%以上。从这几个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反映了期刊业一是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二是期刊市场是有很大增长空间的。
3.内容建设有了新亮点
相关统计显示,每年我国有200多万篇科技学术文章刊发在各种科技、文化类期刊上;一批科技、文化类期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以创新的思想组织内容生产,积极发挥了引领和先导作用,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被国际权威的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科技学术期刊越来越多。同时,一批生活类期刊在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精神家园方面,积极发挥着引导和教化作用,并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出现了几十种期发百万册的名刊大刊(集团)。有些还创办了海外版,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二)期刊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2009年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只有200多亿元,加上年广告收入100多亿元,,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10000亿元年总产值中,还占不到4%。
期刊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目前的90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700多种,大学学报有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期刊基本上不面向市场,真正在大众市场上打拼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类型分布如此失衡的期刊业,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一个单位仅办一两种期刊的现象又普遍存在,这样的办刊结构也无法实现资源整合,形不成规模效益。
2.单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众多的中小期刊社分处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下,内容、编辑、市场等各种资源被条块分割,无论在发行量、人员数量,还是在市场占有面上,都比较小。在这种产业集中度极低的状态下,市场经营方式简单,在开发市场渠道中可利用的综合资源不多,只能单打一,造成有效竞争力不强。
3.内容同质化,学术水平不高
分属管理、分散经营,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与综合利用的问题,各刊物之间相互争夺优质作者资源和稿源;作者也竭力想在优质期刊上发表文章;加之目前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综合因素导致了刊物内容处理的简单化和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出版,学术水平不高。我国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在国际上已排名第四,但影响力却仅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
此外,我们的期刊业还面临着诸如新兴媒体的强大压力,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行业盈利预期风险加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等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期刊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一)充分把握期刊改革的有利时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连续推出多项文化改革的政策和规定,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大环境。温家宝总理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所做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当前,国民经济的不断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临近,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包括期刊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们奠定了有利的国际市场基础。与此相适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不断推出激励、鼓励、推动行业改革与转型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转变,以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业改革
按照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期刊业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下,按照中央关于切实抓好新闻媒体改革的要求,在充分认清改革面临的紧迫性及复杂性的前提下,着眼于大力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
一是要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第一步工作主要就是指导并推进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的分类改革。根据报刊出版单位的不同类别,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按照谁主管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主管主办单位根据要求分别实施改革。
二是深化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重点是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报刊发行进入市场,实行公司化运作。
(三)积极推动大型传媒骨干集团建设,形成带动专精特新的中小期刊社共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去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对我国的期刊业状况做了较大规模和范围的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将加大推动骨干传媒集团建设的力度,同时推动有影响和一定实力的专精特新的中小期刊社的改革发展,以此形成结构合理、实力增强、共同发展的期刊出版整体格局。
一是充分利用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努力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基础好、规模大、资源优的报刊单位进行跨媒体经营,力争形成全国若干家大型传媒骨干集团;打造大型学术类期刊集团、大型综合性报刊传媒集团、专业性强的精品报刊集群。
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完善报刊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增强主流报刊社会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四)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期刊出版质量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载体方式如何变化,它所承载的内容永远是其发展的核心。因此,要着力抓好内容建设,全面提升期刊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从编辑素质入手,继续抓好岗位培训和职业准入工作。人员素质是办好期刊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期刊内容。多年来,新闻出版总署一直重视对期刊社长、主编、编辑部主任的培训工作,同时,还以出版人员资格准入考试为平台,不断强化职业准入标准,从整体上提高期刊编辑队伍的水平。
事情总是人做的,成功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来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先贤对此早有分析评价。千年前,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就说过:“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把社会发展规律中经济基础、法治制度特别是执行制度、办好事业的干部队伍之间的关系,表述得如此准确简捷。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事业发展与人才队伍的关系,恐怕也是如此吧!
二是从选题入手,继续加大内容策划力度。选题好坏不仅反映办刊人的素质,更决定着期刊的发展方向,“内容为王”永远都是期刊得以发展的主题。选择并占有优势内容资源,对相关资源进行配置、加工和整合,形成内容竞争力,对纸介质期刊的发展来说至为关键。要把最符合读者取向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出版规划,形成期刊的版块划分、栏目设置等,并以适当的体裁、恰当的结构和语言文字,合理、美观的版面形式体现出来。
三是建立期刊出版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特别是学术期刊质量。建立政府扶植优秀学术期刊发展机制,促进学术期刊不断提高学术质量,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少数科技学术期刊质量低劣、低层次重复出版的问题,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服务。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期间,要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谋划,用战略的眼光、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期刊业科学发展,通过着力打造“四个一批”,即建立大型龙头学术期刊集团;建立一批以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为基础、整合多种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专业性强的精品报刊集群;建立一批以中央主流媒体为核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构筑中国报刊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最后我想到的是,我们应当对上个月刚刚仙逝的我国新闻文化界优秀领导干部范敬宜以及他所代表的党的杰出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和风范,备加尊崇,认真学习,世代继承。我想以他的先祖、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同志们共勉。千年前,中华民族先贤伟大的政治胸襟,物我两忘、先忧后乐的风骨情怀,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也是鼓励新时期我们做好人、做好事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