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谈加强记者权益保护
2011-01-04 15:40:00 来源: 点击: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这艘大船的瞭望者,正在面临着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一方面,新闻单位在面对新技术挑战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压力正在转嫁给新闻记者,使得记者的职业压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度;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特别是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利益诱惑的考验及利益相关人的干扰、阻挠,甚至个别不法人员的威胁和打击;此外,一些不良记者滥用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谋取私利,一些社会不法人员假冒新闻记者大搞“新闻敲诈”,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同时,也给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问题仅仅是目前困扰新闻记者队伍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而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远比这些复杂得多。
多年来,新闻出版总署一直高度重视新闻记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加强记者权益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印发了《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就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各新闻单位保障记者采访活动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2008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保障新闻单位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并从六个方面作出加强保障的规定;2009年3月,印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从完善新闻采编制度、加强拟聘人员考查、规范用工制度、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健全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主管主办单位切实履行管理责任、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强监管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并施行了新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两个管理办法充分吸收了近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内容和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和主要新闻单位的意见,从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维护群众利益和保护记者权益等方面,完善了规章的相关条款。
这些规章政策的出台,对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维护新闻媒体和记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了新闻记者自身权益的保障工作。办法要求新闻单位必须完善记者的社会保障工作,要求报刊出版单位规范用工制度,建立健全采编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对符合新闻采编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及时为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按期做好采编人员的“三险”缴纳工作,按时足额发放采编人员工资并为采编人员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是加强了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保障。新闻记者行使的采访权和报道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在办法中明确增加了新闻机构及记者的权益保护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涉及公共利益的职能部门不仅不能阻扰而且要提供便利。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出版总署态度向来非常明确,支持记者和新闻单位维护正当权益,保护记者不受人身侵害,对于侵害记者合法权益,甚至采取非法手段阻挠记者正常采访活动的行为,将坚决制止,坚决谴责。
三是规范新闻记者采编活动的管理。两个管理办法从法规的层面提出了对新闻采编人员全面、科学、严格管理的明确要求,提出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应当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对规范新闻媒体采编活动,提高新闻队伍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在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相关的党政部门、新闻单位、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媒体自身行为。
四是净化新闻采访秩序。新闻记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更是党的新闻事业忠诚的践行者。在老百姓心目中,记者是公平与正义的守望者,但是目前新闻采访权特别是舆论监督权呈现出滥用和“被滥用”的趋势。少数不良记者滥用舆论监督权,以发表批评报道要挟基层单位谋取私利,一些基层单位主动向媒体记者发放“辛苦费”、“封口费”企图阻挠负面信息的刊发。对此,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通报,切实维护依法开展采编活动的媒体和记者正当权益,有效净化新闻出版市场。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更加扎实、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事业发展能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加强新闻记者队伍建设,规范新闻记者职务行为,加强保护新闻记者权益。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和完善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记录制度,一方面通过规范记者的新闻采访行为,加强新闻队伍行业自律;另一方面通过限制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从事新闻工作,净化新闻队伍。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新闻出版总署正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健全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还将加快制定并实施2010年至2020年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和选拔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懂得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干部,进一步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对新闻界高层次人才培养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努力培养更多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
(摘自人民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日报专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谈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保护记者权益
下一篇:李东东:以内容建设为统领推动期刊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