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分析认为:期刊业发展呈现六种新常态特征
2015-02-15 13:08:00 来源: 点击:
“对期刊目前的发展状况我有一点担忧,确实比较困难,而且从实际状况来看,现在期刊业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也并不是太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他似乎对2015年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面对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的2015年,石峰仍然希望中国期刊人能够树立信心,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期刊的发展状态,找到方向,走出困境。
中国期刊业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显著特征,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了新常态,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期刊业。
石峰认为,中国期刊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常态具有6个主要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总印刷量已经达到顶峰,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期刊业今后的发展潜力不再是刊号资源,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成了期刊业当前最紧迫的根本性问题;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发展的方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当前期刊业走出困境的一个关键。
新常态下的2015年也是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在200年发展历程中,期刊作为一支活跃的媒体力量,在启迪民众思想、推动政治进步、促进社会变革以及服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石峰介绍说,中国期刊协会计划在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之际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期刊史》,并拟在该书出版时召开纪念座谈会,回顾总结中文期刊200年发展史中的普遍规律性,以在当前情况下,鼓励中国期刊人更有信心地去拓展期刊事业。同时,期刊协会将开展中国期刊事业终身荣誉者推荐活动,以期鼓舞士气,促进我国期刊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25亿册左右是相对稳定期
总印数一般被看作期刊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石峰看来,中国期刊业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进入总印数下滑的新常态。他援引相关数据分析指出,1978年,中国期刊业的总印数为两亿册,此后8年间达到25.6亿册,但之后20多年间总印数起起伏伏,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从2005年开始,中国期刊总印数从27.59亿册持续8年增长,至2012年达到33.48亿册。石峰认为,33.48亿册对中国期刊业而言可能是一个峰值。2013年,中国期刊总印数下滑到32.72亿册,2014年的最终统计数据目前还没有看到,但继续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阅读取向的改变已然不可逆转。对于总印数下滑的趋势,期刊界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同时,石峰认为,期刊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纸质期刊与电子读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存在的空间。从纸质期刊本身来看,总印数在未来也会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降至25亿册左右可能会是一个相对稳定期。石峰说:“这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所作出的判断。”
目前,调整结构成为很多刊社生死攸关的问题,整体来看,期刊受众逐步趋向高端阅读,市场潜力也在高端阅读。为此,提高期刊质量如今更显紧迫。一个时期内,期刊界曾对工作的着力点有些迷失,有渠道为王说,有网络为王说,有观念转移说,但很多人却忘记了期刊是内容产品,期刊业是内容产业,内容好渠道才有价值,内容好转移到网络才有基础。在石峰看来,转变观念不能把做内容变到次要地位。目前市场上一般化的刊物很多,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却减少了。因此,对期刊人来说,提高期刊质量、创新表达形式、增进内容生产效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紧迫。
重构管理体制走出困境
站在协会角度观察期刊业发展,石峰认为,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体制是期刊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选择。未来发展中,期刊业调整结构、构建市场主体、兼并重组、媒体融合甚至于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的障碍都指向管理体制的问题。石峰认为,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转企改制,但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期刊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变革、创新。
石峰提出,从协会角度来看,期刊业要坚持3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加强党管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在这一前提下,首先实现一个转变,也就是转变管理观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
其次,期刊业需要在3个方面深化改革,也就是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做到管理决策科学、依据公开、行政处罚透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区别对待,适当放宽、简化手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即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后,分配方式要逐步去行政化,建立符合期刊业特点、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目前,中国期刊业处于一个困难时期,石峰希望国家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期刊更多的投入和扶持,希望行政管理部门能够针对期刊业改革、融合、版权等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期刊协会也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配合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期刊业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显著特征,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了新常态,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期刊业。
石峰认为,中国期刊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常态具有6个主要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总印刷量已经达到顶峰,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期刊业今后的发展潜力不再是刊号资源,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成了期刊业当前最紧迫的根本性问题;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发展的方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当前期刊业走出困境的一个关键。
新常态下的2015年也是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在200年发展历程中,期刊作为一支活跃的媒体力量,在启迪民众思想、推动政治进步、促进社会变革以及服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石峰介绍说,中国期刊协会计划在中文期刊诞生200周年之际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期刊史》,并拟在该书出版时召开纪念座谈会,回顾总结中文期刊200年发展史中的普遍规律性,以在当前情况下,鼓励中国期刊人更有信心地去拓展期刊事业。同时,期刊协会将开展中国期刊事业终身荣誉者推荐活动,以期鼓舞士气,促进我国期刊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25亿册左右是相对稳定期
总印数一般被看作期刊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石峰看来,中国期刊业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进入总印数下滑的新常态。他援引相关数据分析指出,1978年,中国期刊业的总印数为两亿册,此后8年间达到25.6亿册,但之后20多年间总印数起起伏伏,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从2005年开始,中国期刊总印数从27.59亿册持续8年增长,至2012年达到33.48亿册。石峰认为,33.48亿册对中国期刊业而言可能是一个峰值。2013年,中国期刊总印数下滑到32.72亿册,2014年的最终统计数据目前还没有看到,但继续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阅读取向的改变已然不可逆转。对于总印数下滑的趋势,期刊界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同时,石峰认为,期刊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纸质期刊与电子读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存在的空间。从纸质期刊本身来看,总印数在未来也会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降至25亿册左右可能会是一个相对稳定期。石峰说:“这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所作出的判断。”
目前,调整结构成为很多刊社生死攸关的问题,整体来看,期刊受众逐步趋向高端阅读,市场潜力也在高端阅读。为此,提高期刊质量如今更显紧迫。一个时期内,期刊界曾对工作的着力点有些迷失,有渠道为王说,有网络为王说,有观念转移说,但很多人却忘记了期刊是内容产品,期刊业是内容产业,内容好渠道才有价值,内容好转移到网络才有基础。在石峰看来,转变观念不能把做内容变到次要地位。目前市场上一般化的刊物很多,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却减少了。因此,对期刊人来说,提高期刊质量、创新表达形式、增进内容生产效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紧迫。
重构管理体制走出困境
站在协会角度观察期刊业发展,石峰认为,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体制是期刊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选择。未来发展中,期刊业调整结构、构建市场主体、兼并重组、媒体融合甚至于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的障碍都指向管理体制的问题。石峰认为,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转企改制,但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期刊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变革、创新。
石峰提出,从协会角度来看,期刊业要坚持3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加强党管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在这一前提下,首先实现一个转变,也就是转变管理观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
其次,期刊业需要在3个方面深化改革,也就是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做到管理决策科学、依据公开、行政处罚透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区别对待,适当放宽、简化手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即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后,分配方式要逐步去行政化,建立符合期刊业特点、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目前,中国期刊业处于一个困难时期,石峰希望国家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期刊更多的投入和扶持,希望行政管理部门能够针对期刊业改革、融合、版权等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期刊协会也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配合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服务大局、服务行业,努力发挥协会应有的作用—上海市期刊协会2014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时尚先生》:杂志为媒 勾画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