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期刊

2014-04-30 13:36:00   来源:    点击:

   

        期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态,在中国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世纪中叶之前,上海是我国现代期刊出版发行的中心。回顾老上海期刊的历史,对于繁荣发展今天的上海期刊市场不无意义。
        1815年6 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与米怜共同主编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使中国期刊进入初创期。1857年1月,由英国传教士主编的《六合丛谈》 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上海第一份中文期刊的问世;1868 年 9月,由英美传教士主编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刊。 这一时期的中文期刊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创办,其本质是思想文化渗透侵略,但他们的办刊活动也为在中国传播西方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政治学说,促进中国近代期刊的创建产生了积极作用。1896 年8月,以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为总撰述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开始了中国人书写我国近代期刊史的历史。接着,《集成报》《蒙学报》《工商学报》《点石斋画报》《农学报》等纷纷在上海创刊,期刊数量种类之多、影响之广,为我国其他城市所不及。辛亥革命时期,《东方杂志》 《国粹学报》《小说月报》《中华教育界》《女学报》等期刊先后在上海创办,对于宣传爱国反帝,冲破封建禁锢,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产生了重大影响。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使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后,《劳动界》《共产党》《新妇女》等新型期刊先后在上海创办。这些期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上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出现了被时人称之为 “期刊热”、“杂志年”的新一轮办刊热潮。至30年代中期,上海期刊杂志品种达400余种,占全国主要地区杂志总数的70%以上,成为不可撼动的中国期刊出版中心。这一时期在上海创办的有影响的期刊有《向导》《中国青年》《布尔什维克》《创造季刊》《奔流》 《大众文艺》《萌芽》《文学》《生活》《中学生》等。“9•18”事变后,抗日救亡宣传成为进步期刊的编辑方向。从抗战前夕到抗战胜利,上海创办了《抗战》《救亡》《呐喊》《世界知识》等230多种抗日进步期刊,其中包括大量的抗日文学期刊。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独裁政权的白色恐怖和对进步刊物的迫害,上海出版界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将期刊杂志分为一、二、三线,采取多种公开、合法和隐蔽的手段,与敌人进行斗争和周旋,为上海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老上海期刊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著名出版机构。成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把办期刊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经营方针。该馆“五四”前出版的期刊就达19种,不仅品种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而且为我国期刊事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老上海期刊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了一批有抱负、 有思想、有眼光的编辑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茅盾、邹韬奋、叶圣陶、胡愈之等。
        全国解放后至50年代中期,上海期刊进入恢复、发展、繁荣期。以后受政治运动干扰,期刊发展艰难。“文革”时期,期刊受到摧残和破坏。改革开放使期刊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上海期刊总数近600种。进入新世纪后,上海期刊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发展的崭新景象。
        在中国期刊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上海为中国期刊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面对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期刊应该发扬老上海办刊人坚持导向、兼容并包、勇于开拓、力创品牌的优良传统,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利用期刊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在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今年中国 (上海) 国际印刷周期间将举办期刊论坛
下一篇: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行榜出炉上海多种期刊榜上有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