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统一”引发的改革探索
2013-07-03 14:21:00 来源: 点击: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70种学术期刊统一印制、统一发行追踪
编者按 去年出台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提出,对于在国家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准,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条件不成熟的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可暂时保留,但要建立由科研部门分别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的院属期刊改革工作,将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分离,近70种期刊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科学配置报刊资源,增强了出版传播能力,是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一项有益探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从来没有这么忙过。”3月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运营总监梁艳玲又忙了一整天,直到下班后才挤出些时间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春节前后,期刊运营中心所有员工都忙着跑印厂、联系编辑部和协调发行,几乎每天加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启动了院属期刊改革工作,改革的核心是“五统一”,而其中的“两统一”(即统一印制、统一发行)就交给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70种期刊的印制、发行任务在春节前后一下子涌进运营中心,梁艳玲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
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
“80种期刊分布在三四十个研究所,承担印制、发行工作的大部分员工是兼职,要发展,非改革不可”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拥有80种学术期刊,我们希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品牌期刊,推动其在学术引领上真正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介绍说。然而,和国内众多其他学术期刊一样,由于体制障碍等种种原因,要使这些期刊在短期内成为品牌期刊,还有很多现实的困难。
在当今出版市场,要让自己的出版物赢得市场或口碑,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巧妙包装、懂得“吆喝”。而对社科院的学术期刊来说,包装和推广恰恰是其弱项。相关部门在对全院学术期刊摸底时发现,院属期刊的装帧质量亟待提升。
“80种期刊分布在三四十个研究所,发行量从几千册到几万册不等,每年院里补贴一千多万元,仅有十余种期刊能够实现自我运转,其余均要依靠补贴;大部分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员工是兼职,精力不够,专业水平也不够;没有统一标准,印刷质量参差不齐,一个刊一个样儿。”晋保平说,要提高院属期刊的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非改革不可。
由此,以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的“五统一”为主要抓手的社科院学术期刊创新工程应运而生。
一场循序渐进的改革
“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分离,编辑部负责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出版社负责提质量、降成本、扩发行、改服务、增效益”
“2008年,《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与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从2009年开始委托我社承印;2009年《近代史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加入;2010年,外文所三种期刊,哲学所‘四刊一年鉴’都开始与我社合作。”梁艳玲说,到2011年年底,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承印的期刊达到16种,且这些期刊的编辑部也都对印制质量表示满意。这为今年顺利开展大规模印制和发行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今年开始,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欧洲研究》也加入了“两统一”的行列。《欧洲研究》编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编辑部只有4名同时身兼研究人员的编辑和1名专职编务,“对我们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来说,把印制和发行给出版社后,既有了规模效应,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可以把编辑工作做得更好,这也符合国际学术期刊的运作规律”。
对这次改革,晋保平进一步解释:“总的来说就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分离,编辑部集中精力做好内容的审读和把关,努力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出版社承担印制和发行等工作,利用自身专业化的队伍和营销的渠道,最终达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的目的。”出版社的统一印制、发行包括了排版、设计、材料选择、工艺要求、征订、邮发、零售和宣传推广等,几乎囊括了出版发行的所有环节
一场阻力最小的改革
“改革就做‘增量改革’,在尽量不损害现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向规模要效益,向改进服务和扩大发行要效益”
“现在已经和67家编辑部签订印制和发行的委托合同。我们统计了一下,平均每家编辑部至少要走访两次才能签下来,仅走访编辑部就130多次。”尽管社科院做了“两统一”的要求,但要达成合作却需要出版社和一家家编辑部具体洽谈,春节前,梁艳玲和她的团队跑了几个月,个中辛苦,她最清楚。
难点主要有3个:大部分编辑部成立的时间较长,延续多年,一时难以接受转变,少数编辑部运转良好,不愿转变;一些编辑部认为“两统一”后,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院里的配套政策当时不太明确,大家最关心的政策,如发行收入如何返还等,尚未公布。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院里和社里做了大量工作,《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更为改革提供了有力抓手。
对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转来说,经费来源往往是最大的问题。“每年院里直接给期刊的补贴费用约有1500万元,不足的部分,各研究所会以其他形式给予补充。”晋保平说。
出版社强调的则是服务。除了在具体交接中特别强调“提供最好服务”,在委托合同中,出版社还明确提出“确保2013年期刊销售收入不降低,并把增加部分提取50%用于宣传推广”。而有关印制等成本,也明确由社科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结算,发行收入则上交院里,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由于各刊情况不一,出版社和编辑部也采取了相对灵活的合作方式。
总结改革顺利推进原因,在院领导、出版社负责人和编辑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座谈中,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增量改革”阻力会小得多,把现有期刊的印制、发行集中起来是推进改革的第一步,以“两统一”为切入点,有利于平缓推进,效率也高。
一场重在长远的改革
“没有哪个单位能拥有这么多的一流社科类学术期刊,整合好,一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
“现在还处于过渡时期,每种刊要求不一,交接、设计、校对等一系列复杂事情需要合作双方有更大的耐心和细心,并依据现实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提起目前“两统一”具体进展和合作现状,梁艳玲表示,出版社承诺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截至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印制、发行50种期刊,其中近80%的印刷用纸是统一的。在整体宣传推广上,启动了专业报纸的广告宣传,制作了宣传品,并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等专业展会上进行了形象展示。
对这次改革,大家都寄予厚望。
“通过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具备国际水准的学术期刊,使社科院学术期刊群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期刊在国际学术引领上真正发挥作用。”晋保平说。
“这些期刊的读者和出版社的读者对象有很大重叠,统筹其出版工作,能让出版社的品牌价值有很大提升,我们会建好平台,以发挥优秀期刊集群的品牌影响力。”梁艳玲说。
“希望在更大平台上作宣传推广工作,使发行量显著提升,期刊也获得更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还希望出版社协助我们推动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比如国际合作、每年推出英文刊等。”《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宋晓敏说。
“改革刚刚启动,统一印制、发行后究竟能节约多少成本还不好预计,但肯定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印制质量也一定会大幅提升。运行一两年后会有更准确的判断。”晋保平坦言,从目前来看,能把这些资源初步整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胜利,“没有哪个单位能拥有这么多的一流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整合好,一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王玉梅)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