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减少期刊发展的盲目性

2012-06-13 11:25:00   来源:    点击:

   

        “目前,有关期刊史的研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资料、著述很少,期刊修史难度很大。可喜的是,正在编辑的辽宁期刊史书系,对中国期刊史的研究和编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在《辽宁期刊史》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从2005年开始,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期刊协会着手编撰辽宁期刊史书系。作为书系的主体和核心,《辽宁期刊史》经过多年的努力日前出版发行。这是继《山西期刊史》之后,我国第二部地方性的期刊史书。

        折射历史 打造一个特殊的窗口

        翻开《辽宁期刊史》,过去100多年中辽宁期刊事业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系统、全面地呈现出来,辽宁文化发展的风貌也透过这百年多的期刊史折射而出。可以说,这既是一部期刊事业的史记,又是一部文化事业的典籍。

        谈到出版此书的初衷,担任《辽宁期刊史》主编的辽宁省期刊协会会长姜长喜介绍说,“首先是为了给期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较为系统的历史借鉴。”姜长喜表示,辽宁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由期刊大省向期刊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历史是一部教科书。辽宁今天期刊事业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由过去走过来和形成起来的,过去期刊事业的发展呈现过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它们对今天的期刊事业又有哪些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增强辽宁期刊事业的发展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向强省转变’的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是为了打造一个回望历史的特殊窗口。”姜长喜表示,这个窗口的特殊性就在于,一部期刊史书不仅论述了期刊自身发展的历史,而且由于每种期刊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信息源或者某一方面的小缩影,因此,一部期刊史同时也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节选史。

        “此外,是为了给辽宁文化史增添一部典籍。”姜长喜解释说,近100多年来,辽宁的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新闻、出版、电影、电视、广播等,不论从发端之早、发展规模之大、作品影响之广均不逊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但真正成为具有典籍意义的作品却数量有限。“期刊事业是文化事业中的组成部分,由于辽宁期刊事业发展的过程特色鲜明,其中一些刊物在不同时期曾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有条件将其历史系统化,使之成为一部辽宁文化武库中的典籍。”

        客观评析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石峰总结《辽宁期刊史》“特别值得称道之点有四”——其一是较好地体现了辽宁省期刊发展的地域特性;其二是挖掘了大量比较翔实、珍贵的期刊史料,比如收集了大量张学良统治时期的期刊史料;其三是作为地方期刊史的叙述,该书能同全国期刊发展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乃至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其四是叙述了一些期刊新表现的观念形态,读这部史书具有以史鉴今的功能。

        《辽宁期刊史》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运用,也给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辽宁期刊史》编撰人员在观察和判断每种期刊、每个期刊人物或每桩期刊事件时,都紧贴全国特别是辽宁在各个阶段的客观历史环境,通过条分缕析,得出既不失革命的、民族的准则,不失历史真面目,又体现出历史过来人的豁达与宽容的结论。“对期刊史上的是非曲直,在《辽宁期刊史》中从未以人分、以线分,而是摆到唯物主义史料的科学天平上衡量,因而能够触到历史真谛,再现历史潮起潮落的辩证规律。”

        地域特点 把脉辽宁期刊独特性

        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发生的。因此,一切历史都必然具有和体现出地域性。辽宁期刊协会副会长、《辽宁期刊史》执行主编李光天介绍说,编撰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一认识出发,注重把握和研究辽宁历史的地域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辽宁期刊事业的发展状况有机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辽宁期刊事业发展与其他省市期刊事业发展相区别的自身规律和独特个性,以期为读者把握辽宁期刊的发展脉络及现状提供帮助。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繁华在阅读《辽宁期刊史》后就对辽宁期刊事业发展的这种独特个性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辽宁历史经历的复杂性,促成了辽宁期刊政治倾向的多元性。辽宁期刊从发端之时起,历经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在不同时期里,不同政治倾向的期刊生生息息、林林总总。

        “辽宁人民政府建立的早期性,促成了辽宁时政类期刊发展的先行性。”孟繁华表示,辽宁省的地方政权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一些基层地方政权的建立可能更早。当时出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反映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中国强烈愿望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率先创办了一批时政类刊物,如《翻身乐》(后改名为《共产党员》)。这种情况逐渐演化为辽宁期刊事业发展的一个传统,即时政类期刊普遍受到社会关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如此。

        “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重要性,促成经济类期刊和科技类期刊群体发展的庞大性。”孟繁华总结说,为支撑辽宁工业的迅速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辽宁就陆续创办了大量经济类和科技类期刊。据统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辽宁共创办各类期刊170多种,其中经济和科技类期刊近80余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经济类和科技类期刊仍占较大比重。

        此外,辽宁实行计划经济的长期性和建立市场经济的相对滞后性,促使辽宁期刊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孟繁华介绍说,辽宁是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的省份,也是走出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较晚的省份。许多政府部门都有较强的办期刊愿望,以适应宣传工作的需要。据上世纪90年代统计,辽宁省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占到全省期刊总数的30%,超过全国各省平均数(10%)的两倍。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使辽宁期刊改革调整的任务显得格外艰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铁军》跨媒体共享内容资源
下一篇:2012一季度报刊广告市场分析 二线城市首当其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