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坚守走出去梦想
2012-05-08 13:43:00 来源: 点击:2002年,刚刚创刊两年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被国际重要检索库Ei Compendex和MEDLINE收录,成为当时国内创刊最短时间内被权威数据库评估收录的大学学报。
2007年,该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库收录,打破了中国高校综合性大学学报被SCI-E收录的零纪录。
2008年,该刊申请成为防止学术不端“CrossCheck”项目的第一家中国会员。
2010年,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在其官方季报(Ethic Editing)中报道中国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首获COPE研究基金资助。
2011年3月18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作为源刊代表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短短10多年,《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从杭州走出国门,改变了中国高校学报在SCI的收录境况,坚守着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梦想并为此不断寻找新的方向。
国际化办刊只是开始
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总编张月红讲这样一个故事:2004年,当她第二次向全球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权威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负责人递上刊物申请评估时被问:“这本期刊这么综合,能和《自然》、《科学》比吗?”话外之音不言而喻。
张月红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内容综合、作者群集中、读者群单一,这些是中国高校学报难以回避的问题,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办刊。”
国际同行评审体制 张月红说,“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聘请国际同行做评委,既可以避免国内快速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些学术浮躁、学术关系以及语言先天不足等负面影响,也利于作者与国际同行在学术上交流、碰撞、提升,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并吸引国外审稿人投稿。”
自2003年全面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以来,目前,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国际审稿专家为《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提供审稿服务。这也成为该刊一道颇为独特的学术风景线。
期刊专业化运作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校学报由于内容过于综合、作者群过于集中而被SCI拒之门外。至此,专业化运作成为打破尴尬局面,实现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据张月红介绍,按照国际出版规律,2006年将期刊分为大专业综合月刊:《浙江大学学报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英文版)(JZUS-A)和《浙江大学学报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英文版)(JZUS-B)。正是这种清晰的专业化运作,A、B两辑于2007年双双通过美国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Reuters-ISI)的严格评估,成为SCI库的刊源刊,突破了中国高校综合性大学学报被SCI-E收录的零纪录。在随后的2010年又将A辑进一步按专业划分,创办了《浙江大学学报C辑:计算机与电子》(英文版)(JZUS-C),通过3期的严格评估,于创刊当年被SCI收录。
借船出海的国际合作 2006年与全球知名的科技和医学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合作,使该刊的电子内容由SpringerLink最新数字化出版平台向全球发布,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国际市场。其全文下载量连续3年在Springer的中国科学图书馆项目中名列前茅。
创新办刊理念是关键
用张月红的话说,“这样一本小刊何德何能,请那么多的国际专家为我们审稿,最初靠的就是办刊人的诚恳、执著”。在十几年的努力中,《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不仅尝试与国际接轨,同样寻找根植在中国土壤里的元素,实现办刊理念的不断创新。
别样的人文气质 在采访过程中,张月红向记者展示了编辑部设计制作的印有“华夏文明”的主题文化卡,形成系列的还有“神州大地”、“北京奥运”及“文房四宝”等。这些精致而淡雅的卡片上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享誉国内外的三山五岳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瑰宝等。张月红说:“那些国际审稿专家无偿为刊物审稿,我们心存感激。送给他们这些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小卡片不仅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为刊物审稿的学术尊严,也让更多的国外专家感受到中国办刊人文化的厚重感,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不难理解,《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国际同行审稿,取得国际上的认可,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与心血。
独特的文后跟踪 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上的文章,刊登并不是最终步骤。为方便交流,让学术更有价值,编辑部对所有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文后跟踪,这在行业中是一种创新。
在《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文后跟踪的栏目有最高与最新引用频次、最高下载使用量以及最新全球开放同行评论等5部分。作品是否得到了业界关注、学术价值如何、是否得到广泛认可在文后跟踪中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服务理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术更有价值,同时,让每篇文章能够体现自己的真实价值。”张月红说道。
人性化网络挂名 相对于国际上审稿专家均在幕后的做法,编辑部独具匠心地将审稿专家的名字放在网站上。这种举动刚开始受到一些质疑,认为会影响到对期刊稿件质量的评议。但事实证明,将审稿专家名字放在网上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办刊人对审稿专家人文化的致谢理念,同时,也为刊物赢得更多的认可与信任。
科学办刊方式是根本
中国的学术期刊能否走出去,在国际期刊舞台上能走多远,归根结底取决于刊物的内容、稿件的质量,而科学、严谨的办刊方式则成为保证期刊质量的根本。
秉承学术诚信 《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的文章,该文道出了中国作为学术期刊大国所遭遇的学术诚信问题。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作为首家以大学学报冠名的期刊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项目的资助后,即时申请成为防止学术不端“CrossCheck”项目的第一家中国会员。在2009年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两页的中文手册中把JZUS(A&B)两刊与《科学》等国际著名期刊一同作为样本展示,并在2009年年终季报中评注了该刊把学术不端杜绝在萌芽状态的举措。
“除了国际化办刊外,务实、诚信或将成为决定中国学术期刊能否健康、有尊严地走出去的关键。”张月红如是说。
编辑的学科敏感性 年轻期刊在无法拿到一流国际稿源的情况下,就要在寻找最快的研究成果上做努力,而这就需要编辑的学科敏感性。
在去年日本“3·11”地震之后,编辑部第一时间向日本研究地震专家约稿,而那时候日本还处在震后一周的混乱中。也就是这篇文章,成为更多人了解日本地震的第一手科学材料。同样,在随后的温州特大动车事故后,《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坚持客观地刊发首本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专辑,该专辑曾被施普林格出版平台在首页专题报道。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像张月红这样的办刊人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试水者,那么,未来的中国学术期刊该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张月红提到,办刊人除了要有一份不甘居后的“中国心”外,更要遵循办刊的客观规律,持有一颗安静做事的平常心,切忌急功近利。中国学术期刊只有在国际学术出版的舞台上有声音、有信誉、有影响,才能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家来到这扇中国人办的期刊窗口前驻足长留,看风景、品价值、投好稿、树声誉。
“在中国,有一大批想要做事的科学家、办刊人,他们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就是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希望。”张月红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知音》欲上市引争议 令人质疑其公信力
下一篇:传统期刊主动融入“狼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