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术期刊重视研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
2012-01-13 15:42:00 来源: 点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更引起了上海期刊的关心。为此,《浦江纵横》今年第11期特设“上海文化:问题与思考”专栏,邀请上海市政协委员以及有关专家发表了8篇文章就如何体现文化价值观、如何进行文化管理、如何进行文化人才培养以及上海文化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上海城市管理》今年第6 期就“城市更新的公共理性与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城市文明中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论证;《探索与争鸣》今年第1期则就“人心文化”的异化与畸变进行了深层的挖掘。这些文章使人们读后颇有感触。
先看《浦江纵横》杨展业撰写的《眼睛向下多做实事———漫谈“十二五”期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一文。该文是建筑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上写就的,并有相关数据作为依据。由此他提出的要解决目前一些部门做文化建设表面文章,贪大求洋,政府出了大量资金,而老百姓不能真正得到文化享受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他提出的“要做到眼睛向下,身段放低,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些实事,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体现在享受得到的实处”得到民众的同感。
再看该刊发表的贺寿昌《分类推进上海文化繁荣发展》、何麟《支持和帮助社会文化组织激发创新活力》、蔡金萍《从儿童剧人才境遇看青年文艺人才培养》以及毛时安《正确把握文化的市场化和导向性》等文章。这些文章则分别从不同侧面对上海需要解决的文化建设与管理、文化人才的爱惜、尊重、管理、上海近年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尤其是毛时安的文章《正确把握文化的市场化和导向性》提出的要处理好文化产业化与文化正确导向的关系,要体现出文化价值的精神性观点,以及他提出要建立新的文化评价体系,对社会效益指标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考核的建议都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
再如孙颙的《心态的松弛与观念的紊乱》一文,该文不仅就多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而且强调了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并提出了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勤劳善良、共同致富”八个字作为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选择,因为它既可以分辨是非正邪,也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也能使目前存在的社会基本价值标准的紊乱现象得到逐步的改变。
由于这些文章都具有针对性,展现了文章的锐利锋芒,同时又经过大量的调研并通过数据来佐证,所以读来有一定的份量。
《上海城市管理》发表的王震国《文化,城市文明的根的力量》,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而他提出的将健康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心理感应因素后,不但会使人们尊重法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分析事物的进程,而且还对城市文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无疑对城市的综合建设会带来启示。而该刊发表的《城市更新的公共理__性与文化内涵》一文通过该刊记者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的对话,说明在城市更新中注入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因为文化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又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与内涵,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的升级,而且使城市得到转型和更新。同时文化发展也使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对整个社会将带来真正的和谐。
值得指出的是,上海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割断历史,《探索与争鸣》发表的张光芒教授《“人心文化”的异化与畸变———当下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批判》一文就是鲜明的一例。作者尖锐指出的“当下‘人心文化’的异化与崎变正在发生着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潜意识化,内在确立着文化的某些本质规定,比体制文化更具有深层结构功能”的问题振聋发聩,的确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上海学术理论界和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予以高度重视的,也是投入满腔热情的。只是需要指出的是,如同当前上海文化和上海城市在全国、全球的巨大影响不适应一样,上海理论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发展途径研究在全国影响也是不够的。我们固然需要对上海文化如何大繁荣、大发展进行思考,而且也要对全国的文化事业如何大繁荣、大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和探索,这无疑是读者所企盼的。
李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