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势在必行,图发展共商对策—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研讨会会议

2010-10-19 12:27:00   来源:    点击:

   

                                                                          上海大学期刊社

        信息化似高速公路伸展四方,数字化像大海浪潮滚滚而来。为了适应学术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日前,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特委托上海大学期刊社召开“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研讨会”。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领导田敬诚,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志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许强,上海市期刊协会秘书长柴建民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武京闽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程郁缀和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共同主持。
       会上,大家就高校文科学术期刊信息化、数字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高校文科学术期刊要不要信息化、数字化
        以前,文科的作者和编辑不太习惯于跟电脑打交道,故对信息化、数字化的紧迫感意识不强。这次通过讨论,与会者取得共识,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紧跟在“工业化”之后,排在第二位。“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今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在“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左右;形成8~1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园区;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在几年前,数字化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必然之路。面对这种局势,与会者一致认为,传统出版的从业者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谋求创新,积极主动地了解数字出版,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出版方式与数字出版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从传统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的转变。
    
         二、高校文科学术期刊能不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现在,大家都在提跨越式发展。有人认为,最有可能、最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就是信息化、数字化。其它要靠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只有信息化,都是新的,大家差不多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新的电脑、新的软件,发明不久,大家就共享了。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已达到4.2亿人, 雄居世界第一位。网民,是新媒体的读者或潜在读者。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
         经过多年的冲击、磨合,原来习惯于跟笔打交道的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等,渐渐接受了新潮的电脑和网络。有的操作起电脑来已经得心应手,离不开电脑了。因此,现在发展期刊信息化、数字化,可谓水到渠成。
         高等学府的学术期刊,可以依托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依托校园网,共享信息化平台。较之社会上一般的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充当信息化、数字化的排头兵。
        目前,高校文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开始,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学术期刊的生产过程和传播过程,一些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走在了全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前列。例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以单篇论文为出版模式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今年又开通了手机版。虽然会上有人对手机阅读学术论文的效果表示怀疑。但是大家也看到,手机网民已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 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手机的升级换代,用手机上网阅读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
         在建立独立的网站的同时,数字化的审稿编辑系统也已为多家高校学术期刊采用。例如,上海大学期刊社于2007年建立了网站和各刊网络数字化出版系统。目前,上大期刊网有较为稳定的使用群体,旗下10个网站分别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人员提供了网上投稿、查稿、审稿、订阅、下载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编辑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
     
        三、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要循序渐进
        许强提出了数字出版发展的一些思路:(1)整合资源、政府引领。这也是由目前中国期刊出版的国情和体制决定的。现在中国的期刊社基本上都是国有的,还是在比较强的行政规制下进行出版活动。此外,一个期刊社既有主办单位,还有主管单位。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条块分割、小散弱必然成为一种常态。而数字出版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客观上要求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可以说,传统期刊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所遇到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人才问题,而是体制机制问题。(2)另辟蹊径,专业集群。 从目前国内传统期刊的数字出版现状来看,已经形成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四大数据库形式的数字出版,中国知网偏重于学术类期刊数据库的建立,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则偏重科技类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包括科技成果、科技文献以及科技期刊等,可以说,这三家技术提供商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平台,其目标读者群锁定高校、图书馆、政府机构等专业领域用户。相对而言,龙源期刊网显得更平民化,它搜集的是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这四大家已经占据了国内传统期刊数字出版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目前形势来判断,如果白手起家想打造传统期刊综合性的数字出版平台无疑是没有出路的,也竞争不过这四大家。必须另辟蹊径,打造某些专业领域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3)因刊制宜、有序推动。期刊本身就是个万花筒,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对数字出版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科技类学术期刊对数字出版需求较为强烈,认识比较到位,行动也比较早。社科学术类期刊次之。要因刊制宜、有序推动。
         田敬诚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那就是先申请几个网络版专业期刊的刊号,比如《中国高校哲学学报》、《中国高校文学学报》、《中国高校历史学学报》,然后把全国高校学报最优秀的论文集中起来,按专业分类出版。这样既实现了专业化,也实现了集团化。甚至有望超过某些专业性学术期刊。
         武京闽认为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主动参与到期刊数字化的过程中去,而不能只做旁观者或被动的接受者。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者,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在传播介质层面的发展,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它们的核心都是内容。因此,传统出版不能让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主导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因为,内容出版的源头还是在内容出版,离开了好的内容,数字出版技术再发达、再先进,也很难得到大的可持续的发展。高校文科学术期刊应将数字化发展问题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合作,开阔视野,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2010-10-13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上海期刊业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2010年上海市卫生系统医学科技期刊审读暨研讨会会议纪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