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场规律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解读《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4-12-01 15:13:00   来源:    点击: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引发新闻界人士热切关注。围绕进一步加深对新闻报刊领域改革发展的认识等相关话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进行了专访。
        报刊应成为热点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
        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您怎么看现在的媒体状况?
        艾立民: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如何在坚持报刊品质同时,提升用户对自身内容和产品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进而留住用户,是报刊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因而,媒体融合的要求更加迫切。目前,部分报刊定位不准、机关味浓、可读性差和规模小、发行少、经营不善等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挑战,行业类媒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面对挑战,行业类媒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破解难题,要把体制改革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要通过联合重组,改变“小散滥”的状况。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报刊应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要能为科学难题的解答,为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健全新闻出版从业人员不良行为档案库
        记者:在加强对新闻单位和新闻采编人员监管方面,总局将会采取哪些有效办法?
        艾立民:目前,部分行业类媒体承包版面、出租刊号、记者站违规从事经营活动、记者搞有偿新闻甚至新闻敲诈等问题较为严重。因而,对新闻媒体管理创新的要求更高、更迫切。2014 年,中宣部和总局等9 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专项行动以来,总局已通报了23起典型违法案件,其中有15 家是行业报刊,这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总的来看,大多数报刊出版单位在加强内部管理、禁止违法违规行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有的报社为了防止有偿新闻,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举报电话;有的报社明确驻地方记者站不得从事经营创收,不得进行舆论监督,这两方面工作由总社负责。这些都值得提倡和学习。但从总局查处的报刊违法违规案件分析来看,有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新闻单位内部疏于管理甚至放任不管。对这种活不了、内部也管不好的新闻媒体,总局将依法予以注销。各新闻单位也要按照“讲政治,管队伍,守纪律”的要求,依法依规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实施方案》要求,逐步将新闻网站从事新闻采集业务的采编人员纳入新闻记者管理,这方面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各级各类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据库及不良从业行为档案库,对网站的采编人员进行适时监管,有效把控,确保他们以新闻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新闻采编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
        报刊停办与新创之间不再直接挂钩
        记者:报刊准入和退出机制,有哪些新的规定和要求?
        艾立民:规范报刊年度核验各项制度、开展报刊出版综合质量评估,是加强报刊管理、实施报刊退出机制的两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各省(区、市)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报刊年度核验程序不断规范,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效。2013 年,全国共停办注销76种报刊,除总局明确要求应予停办注销的38种报刊外,各地还主动停办了一批长期存在违规问题及不能正常出版的报刊,进一步规范了报刊出版秩序,受到了中宣部和总局党组的肯定。
        今年总局正式下发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制订了学术期刊分类界定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下一步将分期分批公布学术期刊名单,对于超越办刊宗旨、刊登质量低劣论文的期刊责令整改,对于违规严重的期刊予以退出。
        今年的报刊年度核验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正在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报刊注销撤销的后续工作,将按照规定退出一批不具备出版条件、长期不能正常出版、严重违规的报刊。报刊停办与新创之间不再直接挂钩,也不存在数量上的一一对应关系,推动报刊资源向有实力、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单位和品类集中。同时,对报刊退出工作力度较大的地区,在符合新创条件和支持方向的前提下,总局也会在刊号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此外,我们还将组织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全国各地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报刊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继续细化指标体系,规范评估流程,完善成果应用,发挥评估在报刊出版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报刊产品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提升整体出版质量,使报刊评估成为科学管理、扶优汰劣、动态退出的重要手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新闻网站从事新闻采集业务的采编人员
下一篇: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免征企业所得税--2018年年底前可继续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分享到:
收藏